【大师匠心录】倪保春:一叶匠心守茶香
欢迎订阅《信阳手机报》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XYSJB 到10658300即可开通 3元/月 不收GPRS流量费
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胡瑜珊
清明已过,谷雨未至,浉河区谭家河乡土门村一个炒茶坊里,铁锅“嚓嚓”作响,倪保春弓着腰,右手在100多度的铁锅中翻飞,青叶被甩出、抖散、收拢……茶香混着柴烟腾空而起,茶条绷直如针、白毫毕现。“抓好了,出锅!”他抹了把汗,火光映得他瞳仁发亮,额头的沟壑,是三十余载“死磕”非遗技艺烙下的年轮。
倪保春是浸在茶香里长大的“茶人”。1972年出生在信阳毛尖核心产区浉河区,幼时每逢采茶季,父亲在炒茶锅前挥汗如雨的身影,是他记忆中最鲜活的画面。“茶人的手要像这片叶子一样——经得起揉捻,守得住本心。”父亲炒茶时总念叨这句话,那时旁边的他只顾偷偷抿一口茶汤,咂摸着苦后回甘的滋味,却不知这句话早已写进他的人生脚本。
17岁拜师学炒茶,与父亲并肩作战,倪保春炒生锅,父亲炒熟锅,看着儿子在滚烫的铁锅里“渡劫”, 茶把子甩出残影,手掌烫出水泡。后又辗转五云、龙潭等茶企,倪保春把三十多年的光阴揉进茶青,终于悟出了一套独家“秘籍”:2次风选、2次色选、3次炭火烘焙的“223”制茶工艺。用这种工艺炒制出来的毛尖,外形细、圆、光、直,多白毫,色泽嫩绿,冲泡后香气高雅持久,滋味鲜爽回甘,汤色嫩黄明亮,可谓茶中一绝。
茶山青了又黄、黄了又青。前些年,行业里吵翻了天,有人嚷着:“毛尖以早为贵、以小为优、以浑为真、以淡为常。”作为信阳毛尖茶国家标准起草者之一,倪保春站出来“拨乱反正”:“‘一芽一叶’信阳毛尖茶是品质最好的,香味明显,口感好,生津快。”他抄起玻璃杯就是“现场现形记”——沸水凌空而下,杯中“翠剑”根根倒竖,茶汤清亮似山泉。“浑汤那是蒙外行!”
三十多年前围着炒茶锅打转的少年,如今也有了自己的公司,现代化的生产车间、智能化的生产线、严谨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,一直“倔强”地坚持着生产“一芽一叶”初展、“一芽一叶”,甚至是“一芽二叶”的信阳毛尖。当年为了研制‘信阳红’,倪保春跑遍三省找答案,如今他茶企里,每 片叶子都要过三关。他说:“客户总说我的茶闭着眼都能买,我说,睁着眼更要经得起看。因为信阳茶的招牌,比金子还重!”
只有真正热爱茶叶、尊重茶叶的人,才能制作出高品质的茶叶。倪保春对茶叶品质的把控从茶树枝丫间的新芽开始。采茶季,他总是赶在薄雾还未散尽的清晨踩着露水上茶山,反复叮嘱身边的采茶工:“眼要尖,心要细,手要快。采下的芽叶轻放于竹楼之中,要达到嫩、细、匀、整、净。”倪保春俯身捏起一片芽尖,对着晨光眯眼端详:“信阳毛尖的采摘时间和次数都是有讲究的。手工制茶人追求的就是用心,每一个制茶阶段都承载着制茶人的心血,采摘阶段更是如此。”
匠者,工细之谓也。大匠之门,守望者也。三十六载春秋,倪保春荣誉加身:信阳毛尖茶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、国茶工匠绿茶类中国制茶大师、国家一级评茶师、……他4次踏入浙江大学与茶界泰斗共话茶道,还曾远赴日本静冈参加第二届世界绿茶大会。这位制茶大师跨越山海,把信阳茶香带向世界,但最亮的光,仍在土门村的炒茶坊里。
当年的炒茶少年如今已成非遗“守门人”。每次捧起新炒的毛尖,倪保春眼里都跳动着炽热的光。这光,照亮了信阳毛尖从历史深处走来的路,也点燃了中国茶文化生生不息的炬火。

- 上一篇:没有了
- 下一篇: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
报晓风
信阳日报微信
掌上信阳微信
信阳日报新浪微博
信阳日报腾讯微博
请您文明上网、理性发言,并遵守相关规定。网友评论
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信阳新闻网立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