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大师匠心录】陈正军:双锅炒尽古今香
欢迎订阅《信阳手机报》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XYSJB 到10658300即可开通 3元/月 不收GPRS流量费
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高晶晶 /文 汤友猛 /图
在茶香氤氲的浉河区浉河港镇郝家冲村,有一位被村民称为“土专家”的茶人,他就是“中国制茶大师”、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正军。
生在茶乡,自小便与茶结缘,16岁那年,陈正军从学徒做起,这一做就是数十年。
“那时家里经济条件有限,上不了学,父亲便让我学一门手艺。”回忆起当学徒的时光,陈正军至今难忘学习炒茶的艰辛,“第一年只负责烧火,连炒茶的茶把子都没摸着。回家跟父亲说不学了,还挨了‘爆栗子’,被狠狠训斥。”
信阳毛尖的制作,讲究温度、速度、力度的巧妙配合。制茶时,火候尤为关键。温度高了,茶叶外面焦了,里面还未熟,不耐泡;温度低了,茶叶不好成形,味道也受影响。
“炒茶时,用茶把子杀青,在缓慢有节奏的按压中逐渐破坏茶叶的细胞壁,让其中的营养成分渗透出来。竹枝自带清气,把竹香也加进茶叶中。”谈及茶之韵味,陈正军眼中闪烁着光芒,“茶香最动人,因为生长在大山中的茶,还暗藏着春日野花的芬芳和炭火慢烘的木香,所有气息都凝聚在茶叶上。”
当学徒8年后,陈正军离开师傅,承包了村里的茶园,一年就挣了4000多元。在20世纪90年代,这些钱足够盖3间大瓦房。茶叶带来的致富希望如蜜糖沁心,让他义无反顾扎根茶产业。
陈正军耐心地琢磨不同日子里采摘茶叶的不同,用号称“铁砂掌”的手在生锅与熟锅间不断腾换,在反复拨动炭火与翻动竹筛中酝酿更多的茶香。
“如今有了些名气,各地纷纷邀我去讲授制茶技艺、分享茶文化。”陈正军说,虽总是忙得停不下来,但无论何时,心里想的都是茶。
茶,对于陈正军来说,是一项能让他兴奋并为之坚持不懈的事业:“做茶时,心一定要与茶叶融为一体。茶叶就是我的生命,就是我的事业。每当想起这小小的叶子托起了千家万户的幸福,我的心中就涌起无限自豪。我要把祖祖辈辈留下的这份宝贵财富守护好!”
顺应时代的发展,陈正军主导研发了首条全清洁化、机械化的信阳毛尖生产线,将传统工艺中的摊青、揉捻等环节与机械化相结合,既保留了茶叶“毛尖有毛、汤色明亮”的特色,又提升了生产效率。尽管如此,陈正军依然坚信“两个巴掌做出的茶才有灵魂”,创办了“陈正军传统炒茶坊”,每年春茶季亲自示范手工炒制技艺。
春日里,郝家冲村的茶山翠绿,炒茶坊的香气馥郁,而陈正军的脚步也更加坚定。他用半生岁月印证了茶如人生、做茶如做人的道理,证明了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新可以共生,个人成就与社会责任能够交融。在非遗传承与产业振兴的道路上,陈正军正以茶为笔,书写着新的篇章。

- 上一篇:没有了
- 下一篇:一杯信阳毛尖的含“金”量有多少?人民日报给出答案
报晓风
信阳日报微信
掌上信阳微信
信阳日报新浪微博
信阳日报腾讯微博
请您文明上网、理性发言,并遵守相关规定。网友评论
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信阳新闻网立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