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阳新闻网欢迎您!

【报晓论坛】群众“小事”不能“小视”

2025-09-22 10:21:45 来源:信阳日报
欢迎订阅《信阳手机报》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XYSJB10658300即可开通 3元/月 不收GPRS流量费

李浩

在商城县,一条曾经被人调侃“迷人”的百年老巷——罗巷,近年来火了。曾经让人“迷路又迷眼”的巷道,经过一番人居环境整治,实现颜值逆袭,一跃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打卡地。

但让它真正“出圈”的不仅仅是颜值。罗巷治理过程中,“红色小院”里居民自发议事、社区书记定时定点摆好板凳开起“板凳议事会”……这些充满温度、接地气的治理妙招,让罗巷不仅变美了,还添了烟火气、人情味。

从“迷失巷”到“幸福巷”,罗巷的蝶变背后,蕴藏着基层治理的大智慧:将治理重心真正下沉到人的需求中去,不“小视”群众的“小事”,才能让居民成为社区治理的真正参与者、受益者。

这一治理智慧,首先体现为基层治理的“大”、藏在民生的“小”里。真正有力的治理,未必是宏大工程,却一定是对百姓生活中“小事”的深切回应。正如罗巷中,“红色小院”成为居民倾诉烦恼、化解矛盾的暖心驿站,从空调安装纠纷到飞线安全隐患,一桩桩“小事”得到迅速响应。把群众的“烦心事”当作“头等事”,于细微处传递出政策的温度,才能让居民真正感受到“被重视”,激发主人翁意识。

而治理智慧的另一重体现,在于基层治理的“巧”、政策落地的“细”中。罗巷实践的可贵之处,在于它精准切入治理单元的“最后一米”。社区被科学划分为多个网格,“板凳议事会”成为民情上传的敏捷通道。这种精细化、网格化的运行机制,实现了从“代民作主”到“让民作主”的转变,激发了居民从“旁观者”变为“共建者”的内生动力。

民之所忧,我必念之;民之所盼,我必行之。百姓的获得感、幸福感从何而来?正是从这些细微关怀处而来。其实,要走进百姓的心窝里,方法很简单:只要回归人的本位去思考与行动,主动用行动回应关切,以心换心、将心比心。治理之道,始于民心、成于民心。


编辑:郑琦
  • 报晓风
  • 信阳日报微信信阳日报微信
  • 掌上信阳微信
  • 信阳日报新浪微博
  • 信阳日报腾讯微博

请您文明上网、理性发言,并遵守相关规定。网友评论

验证码:

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信阳新闻网立场。

评论列表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回到顶部

工信部备案:豫ICP备09044067号

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:01201517001

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:1910522

豫公网安备:41159002000089号

河南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
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

信阳网络辟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