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阳新闻网欢迎您!

【党建时评】莫让“达标”成“虚标”——五论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

2025-04-09 10:55:37 来源:信阳日报
欢迎订阅《信阳手机报》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XYSJB10658300即可开通 3元/月 不收GPRS流量费

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凌云

前不久,在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的典型案例中,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开展的“营养与健康学校(幼儿园)”达标创建活动引发广泛关注。该活动某项评分表包含8大类共39项内容、117项评分标准,指标层级达到3级。类似的“达标活动”看似推动工作,实则异化为形式主义的“填表游戏”,让基层教师疲于应付报表,挤占了教书育人的精力,折射出创建示范和达标活动中“为创而创”“为评而评”的顽疾。

创建示范活动本应是树立标杆、推广经验的正向激励,但在实践中却屡屡“变味”。一些地方将“达标”等同于“政绩”:或要求基层重复填表留痕,将台账厚度等同于工作力度;或将创建指标层层加码,使“营养学校”评分表细化到“每日巡查次数”;甚至以“迎检需要”为由,摊派学校排查周边水域、签订责任状,将教育职责异化为“无限责任”。

实践证明,一旦落入形式主义的“达标陷阱”,层出不穷的政绩工程、面子工程,便会成为捆住基层干部手脚的层层“枷锁”,从而让“达标”创建演变为“虚标”政绩的闹剧。

中央出台《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》,实际就是要树牢“实绩导向”,明确提出了“规范创建示范和达标活动”的硬约束,要求精简种类数量、禁止基层达标、注重实际效果。这一规定释放出鲜明信号——基层不是“试验田”,更不是“责任转嫁地”。

唯有以制度刚性终结“虚标”活动,方能让创建活动回归服务群众、推动发展的初衷。与其注重形式上的“刷白墙”“摆盆景”等表面指标,不如转而考核农村垃圾处理率、群众满意度等硬指标;与其注重“指尖上的达标任务”,不如让基层干部从“刷分打卡”中解脱出来,为群众解难题、为发展谋实效。

让创建回归服务本质,需构建标本兼治的长效机制。一方面,要强化源头管控,建立创建示范活动备案审查制度,对重复申报、多头考核的项目实行“一票否决”;另一方面,需完善激励导向,将减负实效与干部考核挂钩,对“放管服”改革成效显著的地区给予政策倾斜。同时,应畅通基层反馈渠道,建立“形式主义问题直报平台”,让基层干部敢说“不”、能监督,形成上下联动的纠偏机制。

规范创建示范活动,既是破除形式主义的“破题之举”,更是激励担当作为的“赋能之策”。破除“达标”乱象,以实效导向重塑政绩观,方能推动基层干部轻装上阵、书写实干答卷。


编辑:郑琦
  • 报晓风
  • 信阳日报微信信阳日报微信
  • 掌上信阳微信
  • 信阳日报新浪微博
  • 信阳日报腾讯微博

请您文明上网、理性发言,并遵守相关规定。网友评论

验证码:

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信阳新闻网立场。

评论列表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回到顶部

工信部备案:豫ICP备09044067号

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:01201517001

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:1910522

豫公网安备:41159002000089号

河南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
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

信阳网络辟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