愈奋斗愈出彩|精神高地挺起“出彩脊梁”
欢迎订阅《信阳手机报》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XYSJB 到10658300即可开通 3元/月 不收GPRS流量费
游客在兰考县参观焦裕禄同志纪念馆。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左冬辰摄
□河南日报记者冯芸归欣
大河滔滔,嵩岳苍苍。
在全国上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,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,仔细审视我们脚下这片热土,会发现她的红色文化如此厚重,红色基因如此强大。
与山连,她是大别山精神、愚公移山精神;与水系,她是红旗渠精神、南水北调精神;与人合,她是焦裕禄精神、二七精神;
……
历史长河浩浩汤汤,精神之火生生不息。栉风沐雨中,在中原大地孕育生发的红色精神穿越时空、历久弥新,丰富着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,砥砺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,挺起了中原更加出彩的坚强脊梁。
探寻:不忘初心的精神密码
进入大别山南麓的新县,浓郁的红色气息扑面而来。
处处埋忠骨,岭岭皆丰碑,“28年红旗不倒”的大别山,20万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,在册的烈士达13万人之多。吴焕先、叶成焕、晏春山……一个个名字如雷贯耳,一桩桩事迹催人泪下。
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。历史的硝烟虽已散去,英雄的故事代代相传。
在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,每年有60多万人来到这里,从一件件珍贵的历史文物、一个个动人心魄的故事中,探寻共产党人信仰如磐、初心不改的精神密码。聆听红色故事、追寻红色足迹,每一名走进大别山干部学院的学员都有这样的感受:在潜移默化中由“感动一阵子”变成“铭记一辈子”。
进入新时代,被大别山精神滋养浸润的老区人民,在红色热土上书写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奋斗故事。习近平总书记称赞的“促进经济发展、农民增收、生态良好的一条好路子”的信阳油茶产业,已发展成为富民工程,仅光山县种植面积就达22.7万亩;潢川县推行“稻虾共作”模式,实现农户增收、农业增效……以千里苍翠守护红色火种的革命老区,如今正在绿水青山里实现富裕富足。
从新县一路北上,郑州市中心,二七塔巍然挺立。
二七大罢工,党领导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,宣示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,唤醒了亿万民众,燃起了革命烽火;二七精神“坚定信仰、忠诚为民、敢于斗争、勇于担当”的深刻内涵,每年吸引数十万人来此参观学习。
“现在的二七精神,可以是不怕吃苦、拼搏刻苦的态度,可以是团结众人、嫉恶如仇的品德,可以是不懈奋斗、战胜困难的勇气。”郑州二七纪念馆馆长张江山认为,二七精神的内涵与时俱进,但“听党话,跟党走”的核心要义不会改变。
风雨百年,“被铁路唤醒”的郑州传承、丰富着二七精神,高歌向前:到2019年,这个昔日仅有19.1万人口的“郑县”,已蝶变为人口超千万、经济总量破万亿的特大城市,跻身国家中心城市;先烈们用鲜血浇筑的京汉铁路,已扩展为“空、陆、网、海”四条丝绸之路,连通境内外、辐射四面八方。
传承:薪火相传的红色基因
什么样的力量,让中原儿女一次次面对困境依然顽强奋斗、自强不息?从太行绝壁上“抠”出来的红旗渠里或许有答案。
十年,十万人,削平了1250座山头,开凿211个隧洞,刨出的太行山石,要是修一段高3米、宽2米的“长城”,足够连接哈尔滨和广州。以任羊成为队长的凌空除险队,在“阎王殿里报了名”,功成那天,81位干部群众献出了宝贵生命。
奋起十春秋,引得漳河来。1969年红旗渠全线竣工,当地人民“糠菜半年粮”的生活成为历史。十年修渠,更为林州培养了一大批敢想敢干的能工巧匠,上世纪80年代以来,“十万大军出太行”,将林州推上“全国百强县”的光荣榜。
林州人都说,红旗渠里流淌的是精神,她让磨砺千年的民族精神,化为有形的“人工天河”,生生不息、奔流不止。
红旗渠竣工四十年,一项世纪工程在豫西南启动,这一次,是林州千里之外的淅川。
2009年7月,南水北调的伟大构想跨越半个世纪,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选择,世纪大移民正式启动。两年间,渠首所在地淅川县搬迁了移民16.5万人,交上了“不伤、不亡、不漏一人”的优异答卷。
有些人值得永远铭记——安建成,在疏通道路时不小心蹭到了群众的祖坟,为化解矛盾,这位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斗英雄叩头祭拜;罗建伟,被情绪激动的移民围着,在瓢泼大雨中整整站了11个小时;陈建国,痛失母亲、兄长,为了不耽误工程进度,毅然带着老父亲修干渠……数以万计的移民干部、建设者用“一泓清水”谱写了一首亲民之歌,把对人民事业的忠诚刻在了丹江畔的巍巍青山之上。
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6年累计向北方调水348.63亿立方米,6700余万人受益。这条千里长渠凝聚的南水北调精神,与红旗渠精神交相辉映,在新时代焕发强大动力,引领淅川鏖战6年,于2020年摘下贫困帽、携手奔小康。
弘扬:更加出彩的不竭动力
兰考县城关乡朱庄村,50多年树龄的“焦桐”依然枝繁叶茂。一路之隔的焦裕禄干部学院,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在这里聆听、追思、缅怀。
“焦桐”不语,精神长青。习近平总书记曾动情地说,“我们这一代人,是深受焦裕禄同志的事迹教育成长起来的。”
人们常说,焦裕禄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,不仅因为他带领人民战风沙、治洪涝的身影深入人心,更因为他身上的“三股劲”,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。
2014年5月,兰考县委、县政府作出“三年脱贫、七年小康”的庄严承诺。领导带头干、干部比着干、群众跟着干,在兰考,白天调研、晚上开会、凌晨还在讨论工作的场景屡见不鲜;345名年轻干部驻贫困村扶贫;“5+2”“白加黑”成为帮扶干部工作常态……兰考县的老党员感慨:干部作风大转变,感觉焦书记又回来了。
2017年3月27日,兰考成功脱贫,成为全省首个“摘帽”的贫困县,圆满回答了“兰考之问”,生动践行了焦裕禄精神。
从兰考沿黄河上溯至济源,愚公移山精神连接传说与现实,激励济源人民在战争年代支前援军,开辟中原战场;在建设年代驯服蟒河,英雄壮举闻名全国;在改革开放初期率先建立完备的工业体系,走在全国前列。
2015年11月,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,要立下愚公移山志,咬定目标、苦干实干,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。彪炳史册的脱贫攻坚战,赋予愚公移山精神新的时代内涵,从王屋山上传遍四方、大放异彩。
6年来,亿万中原儿女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众志成城、勠力同心,搬“穷山”、开富路,近700万人摆脱贫困,近万个村庄摘下穷帽,53个贫困县全部退出,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,摧城拔寨、决战决胜。
“人无精神则不立,国无精神则不强。”
回首来路,正是有了党旗的引领、红色精神的浸润,中原大地才能在更加出彩的道路上不断铸就新的辉煌。
展望未来,唯有握紧历史的接力棒,赓续精神血脉,在学思践悟中把先烈们为之奋斗、为之牺牲的伟大事业不断向前推进,方能告慰历史、不负时代。
- 报晓风
- 信阳日报微信
- 掌上信阳微信
- 信阳日报新浪微博
- 信阳日报腾讯微博
请您文明上网、理性发言,并遵守相关规定。网友评论
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信阳新闻网立场。